close
台26線不開通 阿塱壹古道保原貌台26線不開通 阿塱壹古道保原貌 支持開發台廿六線的潘裕隆議員與主持人副縣長鍾佳濱(右二)爭搶麥克風。(記者黃良傑攝)支持開發台廿六線的屏東與台東鄉民湧向台前抗議審查會違法,反對阿塱壹列自然保留區。(記者黃良傑攝)上百個公民團體關心阿塱壹古道生態,昨聚縣府前高舉搶救牌堅持守護阿塱壹。(記者黃良傑攝)阿塱壹古道風景秀麗。(記者蔡宗憲攝)〔記者黃良傑、李立法、羅欣貞、曾鴻儒/綜合報導〕屏東縣政府昨審議阿塱壹古道是否列文化資產保留區,上百個環保團體到場聲援,支持開發的民眾也靜坐抗議,專家審議結果保留旭海觀音鼻自然地景,不能開發、開路,以維護阿塱壹古道原有樣貌。 自然地景審議委員會 決列保留區 自然地景審議委員會也決議,為維護九十二位地主的權益,所有一五五筆私人土地,不劃入保留區,尊重當地原住民原有生活形態,台廿六線開發案確定挫敗。昨天的審查會場內氣氛緊張,主持人副縣長鍾佳濱先讓九十二位地主陳訴意見,一開始就遭屏東縣議員潘裕隆質疑「審查會違法」,部分地主及原住民呼應,反對列入保留區,擔心會影響地方發展,居民強調台廿六線開發環評過關,不會影響阿塱壹古道生態。 支持者、反對者 對峙場面火爆潘裕隆質疑審查會不合法,與中央法規與環評牴觸,一度與鍾佳濱拉扯,爭搶麥克風發言,場面火爆,警力進駐會場維持秩序,縣府外也來了上百個環保團體聲援,兩路人馬壁壘分明。支持台廿六線開發的鄉民質疑部分委員立場不中立,台東縣議員林參天強調,台廿六線開發,攸關台東、屏東偏鄉的交通、醫療與發展,開通後僅不到十二平方公里牴觸到阿塱壹古道,況且開路也通過環境影響評估,地方支持開發台廿六線。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指出,阿塱壹古道連結北大武山到墾丁海域物種基因交流,孕育獨特珍貴的生態系,有三十多種稀有植物,也是台灣本島沒有人為工程鑿痕的海岸景觀,守護古道的公民團體希望政府將三十六億元的開路工程預算,用來作為發展恆春低碳生活圈的基金,輔導在地人發展民宿、生態旅遊,並設置醫療院所等。「阿塱壹古道」確定保留後,交通部原本希望在當地延長興建台廿六線濱海公路、串起全台灣環島公路網的最後一段,也將因此落空。公路總局規劃組組長李忠璋表示,公總與交通部原本就清楚表態尊重審查結果,此案未來還須送農委會確認,如果定案,台廿六線後續計畫就很難再推動。李忠璋說,台廿六線後續計畫中尚未發包的四個標案,多數位在縣府劃定的保留區內,依法無法做任何開發,未來要如何滿足當地民眾交通需求,須進一步討論。 誰該出席阿塱壹古道審查會 【2012.01.18.蘋果日報】台灣僅有的阿塱壹古道能不能留住,幾天後在屏東縣自然保留區審查會議就要判決了。一不小心,台灣僅餘的1%自然海岸就要被環島公路給抹除了。阿塱壹古道繞過台灣南端,銜接到東部,是千年來原住民遷徙交流的孔道。由於長年山海險阻,沒有被車道侵犯,維持了古道沿線自然的生態環境。文化痕跡加上多種特有生物,使它成為台灣寶島的多元化特色的最佳例證。因而換得去年屏東縣政府兩度以行政命令將該地區劃為「暫定自然保留區」。現在必須面對正式的法制程序,來保障古道的歷史價值和沿線的珍奇生物。就古道本身的特殊價值,我們相信,是足以讓審查委員劃設為永久性自然保留地的。可是這個案件碰觸到台灣最頑強的迷信,以為「開路一定帶來繁榮」;迷信又被另一個不容挑戰的行政規則所加持,要求「預算一定要依進度執行」。兩者結合,那就沛然莫之能禦了。這才是幾天後委員們面臨的真正為難之處。 換句話說,幾天後討論的主角不是阿塱壹古道,而是台26線,下南田到旭海12.8公里的省道才是主角!要審查的,不是自然和人文價值如何保留,該審查的,是這一小段要完成的環島公路意義為何?該發言的,不是那些自然和文化學者委員。該出聲音的,是公路主管單位和地方行政首長。總之,這個審查會,是一場人、事均錯置的審查會。 破壞環境抹煞特色首先,我們期待公路主管單位從幕後走到台前。我們的確看見相關人員很負責的以繫鈴者的身分,對工程內容提出調整方案。把路線往內陸平移,並以隧道穿山拉直道路,減少山海之間迴繞路段,避免干擾部分生物的棲地場域。然而,比起此地區豐富而廣大的生態環境而言,工程師在圖面上局部退離海岸線的作法,改善實在有限;而建設前後形成的永久性人工阻隔,與快速車流,將更粗暴的割裂環境,而生態一旦破碎,將再難成體系,豐富的、令人駐足的景觀就此消失!公路總局(加了一個「總」字,代表不再只是公路「工程」單位而已!應該有更總合的思和政策。)既然有心和環保人士一同找替代方案,就請根據最新調查的世界級生態發現為基準,重新評估當年開路的需要性,是不是可以勇於對過去資訊不足的工程決策說「不!」,這才是繫鈴者的擔當!其次,另一群該出聲音的是地方首長。相信長官們一定清楚,觀光要靠特色,更要慢慢享受特色,能在地體驗特色,才能真正帶來收入,才有繁榮和就業!把古道變省道,首先把特色都殺光了;寬寬直直的路上,人車呼嘯而過,留不住消費,又只留下更多污染。怎麼會是發展觀光旅遊的策略呢?部分民間團體在古道入口收取導遊費用來維護環境、調查生態,其實是在維繫特色,進而培養特色的附加價值。這個作法,目前雖無公法可憑,所行之事卻是為公眾利益。請首長們明察,幸勿以師出無名,阻擋民間的自主善意。希望兩縣相關單位積極協商完整作法,主動宣傳,並號召全國民眾,共同愛護寶島最後一段處女海岸。這才是真正解鈴的作法!大選過了,總統說要多傾聽民眾的聲音。古道背後被忽略的故事和聲音,該誰來告訴總統?迷信加工程預算綁緊的繩結,該誰來解除?不是學者,是官員,是民眾期待從此會有感覺的官員! 【作者:賀陳旦,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】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